本文作者:访客

保险资管"教父"段国圣:红利资产是险资配置的重要方向

访客 2025-07-25 10:04:19 10863
保险资管领域的领军人物段国圣认为,红利资产是险资配置的关键方向,他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险资需要寻找更加稳健、可持续的投资渠道,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增值,红利资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具有稳定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是险资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段国圣强调,险资应该加强对红利资产的配置,以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和风险分散。

中国的保险资管行业,泰康资产的段国圣有着“卓然”的行业地位。

他1961年8月出生,今年64岁,在保险资管领域工作了整整30年。

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平安,1995年入职,历任财务管理室主任、董事长办公室主任秘书、投资经营管理部助理总经理(主持工作)、执行委员会委员、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助理首席投资官兼平安博士后工作站指导专家,是早期保险资管业务的拓荒者、执行者和管理者。

2002年,段国圣“惊天一跃”加盟泰康保险,拾阶而上直至出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2006年泰康资产开业后他的工作重心移向泰康资产,一手推动泰康资产规模增长至突破4万亿,持续排在行业前三。2024年,段国圣退出泰康资产董事长职务,但继续出任公司CEO。

段国圣在资管行业内还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桃李和朋友遍布市场,投资思想更是为许多专业机构重视和借鉴。某种程度上,他在这个圈子里有近乎“带头大哥”式的感召力。

日前,他在行业期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上刊登了专栏文章,阐述了他对保险资管行业最新面临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提升的综合想法。

金句:
1、单纯依靠固定收益类资产已无法满足寿险负债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保险资金必须更加重视权益资产配置价值。
2、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应以获取适中收益为目标,努力减少回撤、降低波动,提高投资回报的稳定性。
3、红利资产具有波动相对较低、股息回报可观的特征,是长期寿险资金权益配置的重要方向。
4、通过筛选具备行业竞争力、能够持续维持较高分红能力的优质上市公司,构建均衡资产组合,提升组合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
5、泰康资产已探索建立了产业链研究体系和矩阵式研究团队,积极挖掘消费、医药、互联网等行业中基本面稳定、具有红利属性的个股投资机会。
6、重点关注中国香港市场红利股票的研究和配置,利用京港两地优势,完善红利研究联席机制,推动策略框架协同,捕捉战略性配置机会。
险资加强股票投资已是内在需求

段国圣开篇就指出保险资金单纯依靠债券(固定收益)类资产已无法满足寿险负债和发展的要求,当下唯有“更加重视权益(股票)资产配置价值”。

他首先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国内利率中枢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以往20年箱体震荡区间,保险资金主力配置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超过4.3%一路下行至1.8%左右。同时,传统高票息资产供给相对稀缺,非标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持续回落。

“三管齐下”后,保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要求的匹配难度明显提升。

尽管期间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支持寿险企业千方百计压降成本,但受续期保费规模占比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寿险资金负债成本与资产端配置收益率的下行并不对称。

段国圣由此得出结论:

单纯依靠固定收益类资产已无法满足寿险负债和维持寿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收益要求。面对新形势,保险资金必须更加重视权益资产配置价值。

换言之,躺着赚钱(买入持有国债)的时代过去了,险资必须想办法挣更高的回报。

险资“长钱长投”条件具备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满足越来越高的收益率要求,和增加股票投资的途径呢?

答案是有的。

保险资金正在逐步改善其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段国圣指出,长期以来,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类资产面临比例监管、偿付能力、财务报表、考核机制等多维度约束,导致股票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提升相对缓慢。

但过去一年里,有关方面通过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国有保险公司采取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等措施,引领全行业进一步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增加权益投资规模和比例。

同时,优质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自身价值,2024年上市公司回购规模创历史新高。过去两年,A股“分红+回购”总额已经超过融资总额,对优质公司的内在价值形成长期支撑。

此外,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的机构成为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ETF持有规模增长至2024年底突破万亿元,带动被动宽基ETF规模明显提升。此外,保险、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入市,形成合力,长期资金配置行为更加稳健,具备稳定回报的红利类资产作为底仓配置的价值受到认可。

段国圣由此得出结论,长期资金加大权益配置比例有望获得可观的长期回报,实现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保险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

险资如何“加仓”股市?

那么方向既定后,险资应以何种策略“加仓”股市呢?

段国圣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要的是,险资的权益投资必须注重提升投资收益的稳定性。保险资金遵循“固收+”的资产配置模式,而权益资产的长期回报更优但波动更大。因此,新形势下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必须多措并举提升业绩稳定性,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水平。

具体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

红利资产具有波动相对较低、股息回报可观的特征,是长期寿险资金权益配置的重要方向。

筛选具备行业竞争力、能够持续维持较高分红能力的优质上市公司,构建既能获取稳定分红收益,又能长期享受企业成长的均衡资产组合,提升组合稳定性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

探索多元投资模式,积极通过FVOCI、私募基金开展长期投资。

把握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业务空间

段国圣指出:保险资金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长期投资模式,比如:通过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开展长期投资试点也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

截至2024年末,7家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平、阳光保险)FVOCI股票的合计配置规模超过5000亿元,

上述投资占相关机构权益投资的平均比例为13.8%,已成为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重要模式之一,未来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段国圣指出:仅持有期分红收益计入损益,保险机构倾向于选择具备较高股息回报的标的。该类投资要具备更高的持仓稳定性(如持有期超过6个月)和更低的换手率(如6个月内不超过10%)。

“因此FVOCI也代表了一种以长期投资、长期考核为导向的投资模式,要求投资团队对标的公司的长期价值和质量有更深认知。”他总结道。

红利资产和险资组合互相“成就”

段国圣进一步解释了,寿险资金投资红利资产过程的“定位”问题。

总的来说,权益资产内部存在大盘、小盘、价值、成长等不同的风格和细分策略。尽管在绝对收益方面,权益类资产呈现同涨同跌的特性,但在相对收益方面,大盘宽基、价值红利、高质量、成长、小盘宽基等不同类别资产之间仍具备一定的负相关性,表现出不同的收益风险特征。

对此,段国圣进行了一番解释:

“红利资产的波动、回撤相对偏小,熊市阶段更加抗跌;成长标的波动、回撤显著偏高,但在市场风险偏好抬升过程中具有更高弹性。通过对多种权益子策略的均衡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权益资产整体的波动性。”

扩圈红利行业和个股研究

段国圣指出:保险资管团队的权益投资体系搭建过程中,将“夯实红利资产研究,提升对红利资产的认知能力”。

一方面,完善红利策略研究方法论和分析框架,打造“红利资产中长期价值比较优选系统”,以内部收益率(IRR)、现金流折现法(DCF)和行业中期景气度分析为基础,实现红利子板块的价值跟踪和价值比较。

另一方面,“扩圈”红利行业和个股研究,挖掘消费、医药、互联网等行业中基本面稳定、具有红利属性的个股投资机会。

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加强产业研究,构建矩阵式研究团队。泰康资产已经探索建立了产业链研究体系和矩阵式研究团队,为权益投资策略的优化和实施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撑。

此外,重点关注中国香港市场红利股票的研究和配置,利用京港两地优势,完善红利研究联席机制,推动策略框架协同,捕捉战略性配置机会。

显然,当险资开始比以往更积极的“拥抱”A股资产,更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举措正在推进。

阅读
分享